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中華百科全書●歷史文物●萬里長城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楊籍富    時間: 2012-12-21 08:00
標題: 【中華百科全書●歷史文物●萬里長城】

中華百科全書●歷史文物●萬里長城

 

長城蓋始於防、垣、砦、城之發展,作生命與經濟文化之保障。

 

春秋戰國,並築以為互防。

 

趙武靈王(西元前三○○年)為保障新得領土,自代(山西東北境)並陰山築至高闕(綏遠狼山西北)。

 

稍後,燕亦自造陽(察哈爾萬全境)展築至遼東(韓國平壤境),轉互防為防胡。

 

秦始皇統一六國,聯貫燕趙長城而加以增修,西起臨洮(甘肅岷縣),東至遼東,長萬餘里。

 

二千年來,歷代屢加增修、線路一再變更。

 

其著者:漢武撻伐匈奴,繕秦故塞以為前進基地。

 

易消極的保守的拒胡長城,而為積極的進取的滅胡之用。

 

更增築河西長城(前一○一),從令居(甘肅永登)而西,經酒泉至玉門關,起亭障達鹽澤(新疆羅布泊)-作古代農牧文化的分野。

 

五百年後(西元四二三~四四六年),北魏築長川及畿上塞圍,東起上谷赤城(察哈爾今縣),西至五原(綏遠安北縣),長城從此南縮,已非秦漢之舊。

 

北齊(五五六~五六五)築河海長城-西自山西保德,東至渤海,又築重城,大體即今所謂外長城、內長城也。

 

隋開皇五年(五八五),西自寧夏靈武,經陝西靖邊,東至於河,橫截套口。

 

棄套內外,不因河為固,去秦漢長城更遠矣。

 

今之長城,乃明代之偉績。

 

約就舊址增高加厚,甃以石。

 

洪武中(一三八一),築山海關,據燕山西至居庸關。

 

永樂間(一四二三),又展築至偏頭關,大體即北齊所築外城與內城之基址。

 

正統至成化初(一四三六~一四六七),又就隋橫截套口改建。

 

其後復循漢河西長城遺址,築蘭州至嘉峪關。

 

迄萬曆初年(一五八五),猶屢加修築。

 

為時二百年,築城萬餘里,橫貫九省,兩越大河。

 

平均高三丈,寬一丈五,城上可駢騁五騎。

 

城牆外面設口,山脊高處或轉彎的險要地段,築敵樓、堡壘、烽火臺,互為呼應,設計極其周密。

 

其居高險,在國防戰略上,既可以限戎馬之足,又可以掩護屯集軍需而為進取之藉。

 

或謂世界上任何工程,都不能與之媲美。

 

即使將南京城、北京城、羅馬城、亞歷山大城總合起來,亦不及其工程之艱鉅,氣魄之雄偉。

 

如果將長城的土,改建成高一丈五,厚三尺的長堤,足可環繞地球一周。

 

只有它,從月球上可見到唯一的偉大建築。

 

(王恢)

 

引用: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/data.asp?id=8170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